我们无知于自己的无知?

来源:利维坦 2023-06-07 14:44:41

我们无知于自己的无知?

“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Javier Zarracina/Vox

利维坦按:


(资料图片)

英国喜剧演员约翰·克里斯(John Cleese)曾将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概念总结为: “如果你真的很蠢,那么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真的非常蠢。”自从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作为一种认知偏差,常被用来形容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

当然,对于文中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质疑一直存在。在麦吉尔大学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乔纳森·贾里(Jonathan Jarry)认为这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是一种“幻觉”。他引用了艾德·努弗(Ed Nuhfer)博士及其同事的两篇论文,这些论文认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可以通过使用随机数据来复制。

(www.mcgill.ca/oss/article/critical-thinking/dunning-kruger-effect-probably-not-real)

(digitalcommons.usf.edu/numeracy/vol10/iss1/art4/)

贾里及其团队给学生进行了一项包含25个科学素养问题的测试。在回答每个问题后,学生会将自己在每个问题上的表现进行评估,评级为“完美掌握”,“不确定”或“毫无概念”。他们发现不熟练的学生在估计自己的能力上表现得相当不错。在这项对得分位于最低四分之一的不熟练学生进行的研究中,只有16.5%的学生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事实证明,有3.9%的学生明显低估了他们的分数。 这意味着近80%的不熟练学生在估计自己的真实能力上相当准确,这与邓宁-克鲁格提出的不熟练者持续高估自己技能的观点相去甚远。

(journals.asm.org/doi/10.1128/jmbe.v17i1.1036)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 【 利维坦行星 】可以关注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人类认知的缺陷。

你可能会觉得邓宁这个名字很耳熟,没错,就是心理学现象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邓克效应)的那个邓宁,我们如今在政治中常听到这个词。 它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比如那些不会解逻辑题的人)通常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

下图是邓克论文中的经典结论: 表现最差的人,或者说那些排名倒数第一第二的人,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表现最好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会出现这种效应是因为, 在做某项不擅长的任务时,我们不具备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缺乏经验的人会摆出一副专业人士的架势。

最近,提到邓克效应,人们常说到的一个例子就是特朗普。他对政策问题既无多大兴趣,也无多少理解,但谈论起来总是自信满满,虚张声势。然而,无论是特朗普也好,或是新闻中任何一个人也好,邓宁说,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自己。

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邓宁告诉我 :“ 邓克效应的第一条法则就是,你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会听信一些想法,然后围绕这个想法编出一套完整而又令人信服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真实的。”

2018年,我在电话访谈中和邓宁讨论了“智识谦逊”这一品质,或者说“认识到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可能是错的”的能力。这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很难。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将我们的盲点藏了起来。邓克效应就是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但同时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问邓宁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认知并让它更加准确?

在我看来,他的回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在如今这个谎言和谣传丛生,而赤裸裸的真相却总是被忽视的世界中探索前行。

以下访谈经过编辑。

---

布莱恩·雷斯尼克:你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

大卫·邓宁:我研究的是人们错误认知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为什么人们会相信不真实或者不可能是真实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这些?”

那为什么我会得出邓克效应呢……是因为我们确实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布:关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你希望更多人知道什么?

邓:如果说有什么心理学原理是我希望人们能更加了解的,那就是 “朴素实在论”(naive realism)。 (就是说)即便你对世界的看法看起来令人信服或者不证自明,那也不代表它就一定 (真实)。

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它只是看起来是对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或者总结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大脑加工的。如果你能记住这点,你就有望停下来想想自己可能是错的,想想别人会有什么看法,然后尝试去听听别人的想法。

你的大脑一直在做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 (关于朴素实在论)有几个值得深究的发现。

© Swiked/Tumblr

第一个就是关于蓝黑裙和白金裙的争论。 这条裙子在我看来就是白金色的,我怎么都看不出蓝黑色,所以我认为它就是白金的。但实际上, 我们的大脑是先做出假设,然后再得出结论。这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非客观世界。

“这项研究探讨的就是人们产生错误认识却又不自知。”

布:我认为你的研究有一点很有趣,也十分有启发性,那就是人们经常误解邓克效应,并从中得出错误结论。你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吗?

邓:是的。无可否认。

这项研究本来探讨的就是人们产生错误认识却又不自知。这样来看,人们没能完全理解这项研究确实是个有趣的讽刺,但也是个极好的例证。

但有几个重要的观点被人们误解了。

首先,他们认为这个研究说的是“他们” (即其他人),换句话说,是有些人很蠢却不自知。

这些人或许确实存在,但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邓克效应迟早会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有些人可能比较明显,也有些人不明显。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程度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在于,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这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

邓克效应的第一条法则就是, 你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慢慢地, 大众对于邓克效应的理解已经从 “表现不佳的人通常过分自信”变成了 “新手通常过分自信”。 我们2018年发表了文章[1],解释了新手不会一开始就落入邓克效应的陷阱,但他们会很快陷入其中。也就是说,他们很快就会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如何处理一项任务,但实际上他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 The Sentinel Assam

布:人们经常误解你的结论,这是否说明人类思维具有局限性?

邓:这既说明人类思维有局限性,也说明人类思维有创造性。我们会听信一些想法,然后围绕这个想法编出一套完整而又令人信服的故事,它虽然连贯合理、有理有趣,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真实的。这说明我们很擅长编故事。

布:有什么解决办法或者途径呢?

邓:我想,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和他的“超级预测者”研究能给我们一些启发[2]。 他的研究表明,从 “可能性”出发考虑问题的人,要比从 “确定性”出发的人更能做出正确的预测。

但我认为这样做还不够。

你们要做的就是记住这点,然后更加谨言慎行。

当然,也不是时时刻刻要这么做,但是在重要或者紧急时刻,要三思而后行。

© Beverly Hills Therapy Group

布:在你的研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几年美国媒体中假新闻、另类事实、党派分歧等频出的现象?

邓:我真正担心的是人们完全分不清 事实和 观点。 如果你现在调查一下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他们在国家大事和治国之策方面必然有分歧。

但他们对国家的认知也有分歧。比如“经济是否向好?”“奥巴马政府的政绩如何?”“股市涨了还是跌了?”

这些都是事实性问题。让我震惊的是,在过去几年,很多人不光编造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还编造对事实的认识。

在政治性调查问卷中我提了很多问题, 我认为(人们应该选择)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这个选项就在那里,但人们就是不选它。

布:美国人不愿意对事实性问题说“我不知道”吗?这是一项新研究吗?

邓:这是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我们会问一些关于美国的事实性问题,比如“青少年怀孕率是否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或者“社会保障的财务模式是什么?”

我们是知道答案的,但我们希望听到人们的回答。不仅如此,我们还借鉴了一些经济学技巧,在调查中加入了激励措施,鼓励人们诚实回答。

但我们发现,支持民主党和支持共和党的人的对于事实性问题的回答完全不同。

我想弄清楚的是……我们能否判断这些是否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想法?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试图弄清楚“出生论者” (认为奥巴马不是生于美国)是否真的是这么认为的。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说,“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这是否看上去并且表现得像是真实的想法?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布: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更加自在地说“我不知道”吗?

邓: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人们似乎不喜欢说“我不知道”。我们从来都没能从人们口中得到这个回答。

我必须承认, 在30多年的研究中,我经常认为我 (在调查中)问的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我不知道”,但人们总会给我其他回答。

怎么让人们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布:智识谦逊对个人有什么影响吗?我认识的一些优秀的记者——当然这完全是传闻——往往有点神经质。但他们总能把事情做好。永远保持一种不确定的态度,并非是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健康状态。

邓: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你必须非常执着和专注。

关键要点是,重要的决定往往是我们不经常遇到的事情。例如该买什么样的房子?要和什么样的人结婚?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这些重要决定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是我们完全不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向外界寻求意见。

布: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我倾向于相信焦虑的人。

邓:完全同意。我发现神经质的人在他们紧张的领域非常聪明,这一直让我惊讶。

我对一些事非常小心的原因是我认为,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带来厄运,让我踏入泥潭。所以我想弄清楚哪些路是错误的,但这可能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布:是否有一种健康的方式既能保持怀疑和谦虚,又能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认知盲点?

邓:如果这个决定很重要,那么问问自己,你可能在哪里出错。或者你的计划会怎么以失败告终。

仔细思考,这很重要。 想想你不知道的事,也就是要检查你的假设。

从更宽泛的层面来说,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在单打独斗,我们依靠的是自己。我们就像一座孤岛,自己做决定。但如果我们向别人咨询,和别人交谈,我们通常能学到一些有用的道理,或者得到不同的观点。这些都很有帮助。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活跃的社会关系在很多方面对人们来说都是有益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信息的获取,这是一个比较抽象高级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头干,否则会陷入麻烦。

参考文献:

[1]pubmed.ncbi.nlm.nih.gov/29094960/

[2]thedecisionlab.com/thinkers/political-science/philip-tetlock

文/ Brian Resnick

译/ Rachel

校对/ Amanda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 Rachel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加星标,不迷路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沪铝上行动能不足 仍有走弱可能_天天关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彩推荐

我们无知于自己的无知?

2023-06-07

沪铝上行动能不足 仍有走弱可能_天天关注

2023-06-07

2023安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在什么时候? 天天日报

2023-06-07

沪深股通|太阳电缆6月6日获外资卖出0.11%股份

2023-06-07

化蝶症是由什么引起的_化蝶症是什么意思化蝶症真的有这种病吗-当前讯息

2023-06-07

南大综合评价成绩什么时候发招生能降分录取吗 当前视点

2023-06-07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涨跌互现玻璃、豆一涨超1% 资讯

2023-06-07

安德烈·梅德韦杰夫

2023-06-07

pr是什么意思的缩写在生化_pr是什么意思的缩写_全球新视野

2023-06-07

极智舒适再进化 飞凡舒适科技日重磅发布飞凡巴赫座舱明日篇 世界报道

2023-06-07

我家的八哥下了四颗蛋,该怎么做? 焦点信息

2023-06-07

天天实时:普通的英文common(普通的英文)

2023-06-07

莴苣的多种吃法?

2023-06-07

世界热头条丨天音控股(000829.SZ)2022年度每10股派0.32元 股权登记日为6月12日

2023-06-07

英国实体周榜:《街头霸王6》首周表现喜人直登第二

2023-06-06

王天发6.6黄金今日还会涨吗?原油还会跌吗?黄金原油最新投资行情趋势指导咨询_环球观天下

2023-06-06

微资讯!生产科技含量高器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家为企业转型谋出路

2023-06-06

天天观速讯丨龙卷风刚成型挂车驶过将其撞散 网友:扼杀在摇篮里

2023-06-06

6月6日山东盛旭能源糠醛报价平稳-世界今亮点

2023-06-06

大宗交易:机构账户买入峰岹科技2566.8万元(06-06) 全球通讯

2023-06-06
相关推荐

我们无知于自己的无知?

2023-06-07

沪铝上行动能不足 仍有走弱可能_天天关注

2023-06-07

2023安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在什么时候? 天天日报

2023-06-07

沪深股通|太阳电缆6月6日获外资卖出0.11%股份

2023-06-07

化蝶症是由什么引起的_化蝶症是什么意思化蝶症真的有这种病吗-当前讯息

2023-06-07

南大综合评价成绩什么时候发招生能降分录取吗 当前视点

2023-06-07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涨跌互现玻璃、豆一涨超1% 资讯

2023-06-07

安德烈·梅德韦杰夫

2023-06-07

pr是什么意思的缩写在生化_pr是什么意思的缩写_全球新视野

2023-06-07

极智舒适再进化 飞凡舒适科技日重磅发布飞凡巴赫座舱明日篇 世界报道

2023-06-07